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

安徽博物院

信息详情

博物院,概况,安博简介。安博,组织架构。

旅游资讯,安徽景点。生活服务,旅游景点。

专题陈列/安徽博物院

安徽文明史陈列安徽人类历史可上溯至250多万年前——人字洞遗址,亚欧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各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则显示了安徽境内氏族社会文化的高度发达。本陈列以时间为线,分为史前时期的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元时期的安徽、明清时期的安徽五大部分.......
徽州古建筑徽州古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砖、石、木“三雕”艺术使之富有细部审美要素。徽州建筑在建筑技艺、民众生活、爱情观念、审美追求方面传递着诸多文化信息。徽州代表性的村落如宏村、西递、龙川、呈坎等,建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体现了良好的生态文明。本陈列通过建筑构件、模型、图片等,全景式展示徽州建筑的美轮美奂,又从徽州整体搬迁古民居一幢,原状陈列,观众身临其境,尽情感悟徽州古建的魅力。
安徽文房四宝安徽是宣纸、徽墨、宣笔、歙砚的故乡,自古以“四宝” 齐全著称于世。本陈列展出了纸、墨、笔、砚四种主要文具,同时还展示了造型美观、质地精良、制作工巧的笔筒、墨床、镇纸、水盂、砚滴、笔搁、印章等各种辅助文具。此外,陈列中还设有互动区,观众可尝试造纸制墨等工艺实践活动,从中体验制作文房四宝的雅趣。
江淮撷珍江淮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劳动人民创造出的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富丽华贵的金银器、典雅润泽的玉石器、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独特的铁画、造型别致的竹木牙角器,无不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才智。这里展示的数十件馆藏古代工艺珍品,精微工巧,反映了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新安画派新安画派形成于明清之际,是以新安江流域为活动中心,绘画题材主要依据黄山和徽州山水为表现对象的画家群体。其领袖人物均为明朝遗民,他们标榜气节、绝意仕途,专事绘画,用荒简的笔墨和高洁的画境表达内心的不屈,艺术境界超凡脱俗。本陈列精选了馆藏新安画派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让观众领会到明清新安地区艺术风貌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
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本陈列遴选出潘玉良各类代表性作品,分为序厅、油画、彩墨.国画、素描.版画.雕塑四大部分进行展出,同时展出潘氏生前所穿旗袍、展览海报、获奖证书及大量的生活照片等相关资料,全景式地反映出潘玉良的艺术人生。
安徽古生物陈列本陈列在普及古生物学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以安徽地区发现的中生代、新生代古生物、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为主体,结合有关资料,向人们展示生物进化的历史,是广大观众、尤其是大、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良好课堂。陈列所展示的标本,多为我省重要发现,为从事相关学科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硬件建设/安徽博物院

多年来,安徽省博物馆一直不懈地加强自身建设。1978年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古生物陈列室建成并对外开放,1985年新建4156平方米的文物库房投入使用;1993年1257平方米的新办公楼落成;1995年展线为1800平方米的大型系列专题陈列——《安徽古代文明陈列》正式向社会推出;2000年对原古生物陈列室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古生物陈列馆面积是原来的两倍多,并采用了现代化的陈列设施和技术手段。

安徽历史悠久,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位居全国文物大省之列。经过多年的征集、收藏和保护,安徽省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近22万件,其中以商周青铜器、楚国货币、汉画像石、文房四宝、元代金银器、新安书画、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约文书等较为突出;在现代艺术品中,著名旅法女画家潘玉良的4000余件作品珍藏于我馆,为国内外所瞩目。

参观指南/安徽博物院

地理位置

安徽省合肥市怀宁路268号(天鹅湖南500米)。

交通路线

乘13路到祁怀路口下,向南直行500米到安徽博物院。
乘129路到安徽合肥体育中心下,向北直行600米到安徽博物院。
乘166路到安徽合肥体育中心站下,向西行100米至怀宁路再向北直行500米到安徽博物院。

历史/安徽博物院

解放初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博事业,在合肥成立了合肥科学馆、皖北文管会,在芜湖成立了芜湖科学馆、皖南文物馆。 1953年4月23日,在合并上述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8月,建筑面积达11580平方米的陈列大楼破土动工,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正式成立。

建馆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安徽省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继1958年1月周恩来总理首先视察我馆之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先念、叶剑英、陈云、陈毅、彭德怀、聂荣臻、彭真、乔石等领导同志先后来馆视察。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我馆时指示说:“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这一指示不仅对我馆,也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从而确立了安徽省博物馆在全国博物馆界独特的历史地位。1961年11月陈毅同志在视察我馆时亲笔题书的馆名,更使安徽省博物馆倍添光彩。

新馆特色/安徽博物院

新馆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安徽博物院将从多侧面综合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亮点,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和四大特色陈列。其中,安徽历史文化陈列将是重点,主要包括“史前安徽”、“夏商周时期的安徽”、“汉魏晋时期的安徽”、“隋唐宋时期的安徽”和“元明清时期的安徽”五个单元,集中展示安徽历史文化的亮点、特色及安徽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老馆则是以陈列安徽近现代特色专题、安徽建设成就及潘玉良作品为主,以临时展览为辅。新老馆各有侧重和相互补充,将给市民带来一场历史文化的盛宴。
据了解,安徽省博物馆目前有馆藏文物22万件,已鉴定珍贵文物近2万件,其中一级文物近1000件;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新馆展陈包括一个基本陈列――《安徽文明史陈列》,4个特色专题陈列――《徽州古建筑》、《安徽文房四宝》、《新安画派》和《江淮撷珍》。

展览与藏品/安徽博物院

潜山安徽龟化石
1971年发现于安徽省潜山县,地质时代为古新世晚期。

该标本为著名古生物学家叶祥奎教授1979年确立安徽龟属(新属)、潜山安徽龟(新种)的正型标本,对于研究龟类的系统发生和地史分布,以及潜山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蚕形玉饰
年代:春秋
尺寸:长6.3厘米 宽2.2厘米米
1955年5月在寿县城西门蔡侯墓出土蔡国玉质装饰品。形状弯曲似玉璜,两面花纹一样,通身刻带形纹7道,带纹上有6道是斜线纹,1道是人字形纹,表现出蚕的动态。头部以穿孔做为蚕的眼睛。中国人民很早就知道养蚕,并把蚕的形状雕刻在各种器物上,但用蚕做佩饰的却不多。
“宜子孙”钟形金饰
年代:东汉
尺寸:长2.3厘米,宽1.71厘米,厚0.55厘米,重1.8克
1955年在合肥市西郊乌龟墩砖石墓出土梯形钮的中心穿一小孔,中部竖列“宜子孙”3篆书字,为汉代习用的吉语。边饰连珠纹,“子孙”两字外侧饰对称的瓣叶纹。和汉草叶纹镜的瓣叶纹相似,系用极细的金丝和金珠。作成花朵,与花茎瓣叶联为一体,联缀盘筑而成。金饰光彩夺目,显示了汉代的高度工艺水平。
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
年代:元
尺寸:高6厘米 直径14.5厘米
此盒底部边缘有针刻“张成造”三字款。据记载,张成和杨茂都是元代著名的雕漆艺人。“剔犀”是指在漆胎上髹两种或三种颜色相间的漆层,每色均髹一定的厚度。由于各色漆层相间,雕刻处便露出不同的色层。经过磨光,即为成品。此盒漆层厚约百道,深刻近底,斜面显露红黑线条。刀法圆润,刚劲有力。此盒漆质坚密,光泽可鉴,令人赏心悦目
唐三彩双系凤柄壶
年代:唐
尺寸:通高22.5厘米 腹径10.8厘米
1958年安徽省芜湖市出土,直口,伞状盖,盖上附乳钉小纽龙形柄。球腹,圈足。肩上堆贴对称双系。颈饰凸弦纹,形同竹节。肩饰凹弦纹三道。口外壁堆贴模印的葡萄叶,腹部贴模印葡萄和小鸟。造型庄重,装饰生动别致。胎色微黄,釉色美观雅致,是唐三彩中不可多得的佳品。

介绍/安徽博物院

安徽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范围从北至南由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等不同的地区组成,其地域文化丰富多元:既有徽风皖韵,也有建安风骨、老庄哲学;既有江南风光,也有黄梅戏曲、革命老区,难以局部片面地去理解和概括。基于对地域文化的发掘与理解,结合对建筑基地与城市环境的的思考。新馆设计强调整体性与概括力,避免陷于具体文化符号。
通过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运用空间、材质、构成等现代建筑本体语言,来传达地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体现对地域文化理解的时代精神以及新型的现代博物展览空间观念,最终,设计立意构思确定为——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文化内涵。四“水归堂”即下雨时水从四面流向中庭,中庭开阔的空间营造出富有文化意味的动态景观。而“五方相连”则通过全玻璃建造的水堂序厅连通东、南、西、北四方,营造一种“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空间格局。
安徽省博物馆新馆位于合肥市政务新区怀宁路268号,北临天鹅湖,周边有合肥大剧院、合肥奥体中心、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建筑面积41380平方米,地上6层,地下局部1层,建筑高度37.70米。建筑造型体现了五方相连、四水归堂的徽派建筑风格。外墙立面采用青铜纹理建材,体现厚重的文化历史。内表面为木质衬里,温暖而人性化,中庭内面采用晶莹剔透的玻璃做幕墙,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场地与空间的关节处点缀了深邃的竹海、静谧的水池、精雕的长廊、徽州牌坊的入口框景等,彰显了安徽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渊源。

筹建新址/安徽博物院

新的世纪,新的发展,经过安徽省博物馆的积极争取,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确立了安徽博物院建设的新蓝图,即保留、维修原馆,规划、筹建新馆。2006年5月,原馆陈列大楼维修竣工。推出了《徽州古建筑陈列》、《馆藏青铜器精品展》、《潘玉良作品展》、《安徽古生物陈列》、《元瓷之珍》五个基本陈列。其中《徽州古建筑陈列》荣获第七届(2005—200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位于政务新区文化博物园内的新馆已于2007年1月16日动工兴建。
从1956年至2006年,半个世纪栉风沐雨,五十载春华秋实,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安徽省博物馆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其中虽有曲折,但发展亦有目共睹。当前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关注下,安徽博物院未来的发展会更好。

友情提示
此页是<安徽博物院>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我们收集于网络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信息资料
信息名称: 安徽博物院
信息栏目: 信息简介 网站链接
网址链接: www.ahm.cn
收录查询: [百度收录] [360收录] [搜狗收录] [必应收录]
网页版本: 手机版 电脑版